省域水上光伏发电潜力分析评估方法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3-03-27
【论文推荐】GEIDCO宋福龙等:省域水上光伏发电潜力分析评估方法及应用
省域水上光伏发电潜力分析评估方法及应用
宋福龙1,陈晨1*,张雯悦2,彭玲2,赵帅军3,车延博3,陈德跃2
(1.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2.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3. 天津大学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原文发表在《全球能源互联网》2023年第1期“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工程应用与实践”专题上,欢迎点击品读。 本文受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建筑光伏发电潜力评估方法及实证研究)资助。
文章导读
水上光伏作为一种新型分布式光伏开发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现行政策也对水上光伏开发做出了细致管理规定。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遥感信息的水上光伏发电潜力评估方法,为水上光伏发电资源评估与开发的科学论证提供技术手段。本方法基于开放遥感影像处理平台获取遥感影像并计算水体指数,通过大津法确定阈值并提取水体面积,利用制图工具ArcMap按照各项影响因素对水面面积逐级折减。通过将水体格网化处理,计算网格内可安装光伏水体面积和可配置光伏装机容量,结合典型气象年太阳辐射数据得到水上光伏发电潜力;最后计算不同开发率下水上光伏发电潜力。以江苏省为例进行水上光伏发电潜力评估并验证。
文章亮点
本文借鉴地面光伏、屋顶光伏等光伏发电潜力评估方法,结合水上光伏特点,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水体信息,立足相关水上光伏开发政策,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提出对省域水上光伏发电潜力进行快速评估的有效方法。以江苏省为例,计算省、市域水上光伏可配置装机容量,依据太阳能资源数据得到全省及各市水上光伏发电潜力。本方法可以在兼顾评估精确度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省域、市域等大范围水上光伏发电潜力的资源评估。
重点内容
本文首先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MNDWI指数法提取出江苏省内全部水体,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水上光伏开发面积产生影响的涵盖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体系,对全部水体面积进行剔除和折减,获得全省及各市可用水上光伏潜在水体面积。江苏全省水上光伏可安装水体面积约为1514.7km2。

⬆ 图1 MNDWI指数法提取水体
⬇ 表1 水上光伏可用水体面积影响因素体系


⬆ 图2 去除禁止安装光伏的区域前后水体提取结果对比
⬇ 表2 江苏省及各市全部及可安装光伏的水体面积

其次,本文将江苏省各市水体区域分成长、宽为0.04经纬度格网,提取各格网内可部署水上光伏水体面积,应用对应坐标的太阳能资源数据计算各格网发电潜力。在太阳能资源及潜在水体充分利用情况下,得到江苏省各市水上光伏发电潜力上限。全省总可配置光伏装机容量为15566万kW。

⬆ 图3 江苏省各市可配置水上光伏装机容量和首年发电量
水上光伏可安装面积与当地太阳能资源情况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水上光伏的发电潜力。综合江苏省各市水上光伏可安装面积与可利用太阳能资源数据,可以得到各市水上光伏发电潜力受这两个因素影响的关系。最后,本文结合水上光伏项目的开发实际,在资源数据的基础上以1%、5%、10%和50%的开发率考察了江苏省及各市未来能够开发的水上光伏规模。

⬆ 图4 水体面积-年太阳辐照度-首年发电量关系图
本文引文信息
宋福龙,陈晨,张雯悦,等:省域水上光伏发电潜力分析评估方法及应用[J]. 全球能源互联网,2023,6(1):33-44.
SONG Fulong, CHEN Chen, ZHANG Wenyue, et al. Method for potenti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water PV power generation within a province[J].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23, 6(1): 33-44(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宋福龙
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规划、特高压电网规划、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等

陈晨
博士,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规划、电力供需与电力系统经济性、新能源并网规划等

张雯悦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彭玲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遥感信息智能检测与知识图谱决策支持

赵帅军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车延博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新能源、智能电网

陈德跃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遥感智能信息提取、自监督学习
编辑:李锡
审核:周舟
《全球能源互联网》中文期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重要指示精神而创办,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点培育的科技期刊,致力于通过发表能源电力、先进信息、气变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推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面向全球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DOAJ 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审稿速度快,平均周期2个月,不收取版面费并设有优厚稿酬。优秀论文作者有机会受邀出席联合国、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IEEE、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活动。
诚邀各位专家赐稿交流。
郑重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网站作品,需包含本网站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在文首注明《全球能源互联网》原创。 个人请按本网站原文转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