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李国杰、李幸芝等:考虑换流器伪量测建模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状态估计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7
考虑换流器伪量测建模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状态估计方法
李幸芝,韩蓓,李国杰*,汪可友,徐晋
(上海交通大学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原文发表在《全球能源互联网》2022年第3期“新型配电系统智能感知、分析与优化运行”专题上,欢迎点击品读。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07113, 5187713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SQ2021YFE012158)资助。
文章导读
随着直流源储荷的接入与柔性直流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交直流混联电网被认为是未来电网的主流架构,这给系统操作带来了更多灵活性,但也加剧了量测数据不足的问题,使得系统状态估计求解更加困难。论文采用计及电压源换流器(VSC)损耗的模型,对可观型VSC和不可观型VSC分别采用基于控制信息和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伪量测建模方法,在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状态估计算法。算例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依赖于量测配置和调度中心与VSC间的通信过程,伪量测数据动态描述能力优于6次采样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抗差性,未来可扩展到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中使用。
研究成果
1
采用了考虑损耗的VSC模型,提出了新的VSC量测方程,简化了交流接口的修正方程,完整计入交直流耦合,提出一种收敛性较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状态估计算法。
2
给出了两种VSC伪量测建模方法:基于控制信息的统一的伪量测方程形式和基于GMM计入一定时间动态变化趋势的伪量测方程形式,提高了伪量测数据精度。
主要内容
交直流混联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交流子系统通过VSC与直流子系统相连接。图1中分别为交流子系统节点电压幅值、相角;
分别为VSC的交流侧电压幅值、相角;
为直流子系统节点电压幅值。本文状态估计的目的即求取这些状态变量的值。其中,以VSC控制信息是否上传到本地调度中心为分类原则,将已知控制信息的VSC称为可观型VSC,未知控制信息的VSC称为不可观型VSC。

⬆ 图1 交直流系统模型
为直观验证本文对可观型VSC的伪量测建模的有效性,考虑以下两种方法。方法1:对可观型VSC不作伪量测建模处理;方法2:对可观型VSC作伪量测建模处理。在不同的量测配置方案下进行仿真,交流子系统的状态变量绝对误差如图2所示,其中红色代表方法1,蓝色代表方法2。

⬆ 图2 不同量测方案中两种方法绝对误差
上述结果可观型VSC的伪量测建模能有效地将当前时间断面上的系统运行信息有效纳入状态估计中,无需采用增加量测冗余度的方式提高精度,对量测配置依赖更小。因此为了经济性和实用性,需要充分利用可观型VSC的控制信息,对其进行伪量测建模,同时也应该对不可观型VSC进行处理来获取更多有用信息。
为排除可观型VSC对算法影响,考虑以下方法。方法3:对可观型VSC作伪量测建模处理,对不可观VSC不做处理;方法4:对可观型VSC和不可观型VSC均作伪量测建模处理。引入EKF算法进行动态状态估计并采用均方误差来进行各算法的性能对比。图3给出了三种方法在第6次采样时的估计误差对比。

⬆ 图3 第6次采样时三种方法估计结果的绝对误差
由图3可得在电压幅值和相角误差方面,方法4均小于方法3和EKF算法。这说明不可观型VSC的伪量测建模能提取一段时间内DG出力的不确定性信息,使得方法4的估计精度相当甚至优于6次采样EKF的精度,能计入一定动态变化的趋势,为少实时量测情形下应用提供可能。
讨论分析以下4种情形:各DG真实出力情况与其历史数据偏差为1%、5%、10%、40%。仿真计算上,选取DG历史出力数据计算得到潮流真值,在历史出力数据上叠加偏差1%、5%、10%、40%得到DG出力特性曲线从而获取不同偏差下的不可观型VSC的伪量测数据。
采用方法3和方法4进行状态估计,其仿真结果如下,各节点状态变量绝对误差如表1所示。
⬇ 表1 不同误差下两种方法的性能指标

算例仿真充分说明本文所提算法在较低的量测配置下具有较高精度,对量测配置具有鲁棒性;能较好地计及DG出力的不确定性,动态描述能力优于6次采样EKF算法,可运行在实时量测数较少的情况下,采样周期时间可相应增加,可适用于未来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的未来交直流系统;能有效利用不可观型VSC信息增加伪量测数据,提高系统经济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负荷或DG出力预测与实际运行状况存在误差,具有良好的抗差性。
本文引文信息
李幸芝,韩蓓,李国杰,等. 考虑换流器伪量测建模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状态估计方法[J]. 全球能源互联网,2022,5(3):274-284.
LI Xingzhi, HAN Bei, LI Guojie, et al. Hybrid AC/DC networks state estimation considering pseudo measurement modeling of converters[J].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22, 5(3): 173-181(in Chinese).
研究团队
上海交通大学李国杰教授团队聚焦含新能源系统的规划、运行、控制与仿真。近年来,研究团队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SCI收录6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参与863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6项。研究团队中有教授2名,讲师2名,团队老师均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面上基金结题优秀2项,青年基金结题优秀1项。
作者简介

李幸芝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与拓扑辨识研究工作
E-mail:
xz.li531@sjtu.edu.cn


韩蓓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含微网的配电网模型研究工作
E-mail:
han_bei@sjtu.edu.cn


李国杰
教授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微电网分析与控制研究工作
E-mail:
liguojie@sjtu.edu.cn


汪可友
教授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动态与稳定计算方法、柔性输电研究工作
E-mail:
wangkeyou@sjtu.edu.cn


徐晋
助理教授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新能源接入、实时仿真与建模研究工作
E-mail:
xujin20506@sjtu.edu.cn
编辑:张鹏
审核:周舟
《全球能源互联网》中文期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重要指示精神而创办,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点培育的科技期刊,致力于通过发表能源电力、先进信息、气变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面向全球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DOAJ 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审稿速度快,平均周期2个月,不收取版面费并设有优厚稿酬。优秀论文作者有机会受邀出席联合国、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IEEE、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活动。
诚邀各位专家赐稿交流。
郑重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网站作品,需包含本网站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在文首注明《全球能源互联网》原创。 个人请按本网站原文转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