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新型配电系统智能感知、分析与优化运行”专题精彩导读
发布时间:2022-05-26
“新型配电系统智能感知、分析与优化运行”专题
1
特约主编寄语
新型配电系统智能感知、分析与优化运行
特约主编介绍

栾文鹏
博士,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国际电工委员会“分布式电力能源系统分技术委员会”(IEC SC8B)创会秘书长,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微电网规划与设计专家工作组(IEEE P2030.9 WG)主席,智能配变终端专家工作组(IEEE P2815 WG)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监测、电力数据分析、分布式资源利用和电网资产管理等。

吕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副主任,长期从事电网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和输变电设备防雷、配网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研究工作。能源行业配网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IEEE PES输配电技术委员会(中国)副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电与可靠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电力行业科技进步奖。

徐丙垠
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供电会议(CIRED)中国国家委员会技术委员,国际供电会议保护与控制(S4)分组顾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57 WG17工作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线路故障监测、配电网继电保护与自动化、配电物联网、用户侧储能控制等。
2
考虑智能软开关的有源配电网恢复力评估与提升
叶宇鑫,李更丰*,别朝红,易皓,张鼎茂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陕西省 西安市 710049)
【摘要】配电网作为供电的最后环节,其供电恢复速度和恢复负荷的比例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恢复力水平,因此提升系统遭受极端自然灾害下的配电网供电恢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智能软开关(soft open point,SOP)是一种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具有连续调节功率和提供无功电压支撑等优点,将会在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和供电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以配电网恢复力评估与提升为目标,首先,考虑故障后通过可控分布式电源和SOP恢复负荷供电,建立有源配电网负荷恢复模型;其次,提出将负荷恢复模型嵌入到时序蒙特卡洛模拟过程中的恢复力评估流程;最后,在修改的IEEE-33节点系统测试了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得到了SOP和其他恢复措施相比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了其与可控分布式电源联合作用下对配电网恢复力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智能软开关;有源配电网;恢复力评估;负荷恢复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3
小电流接地保护跳闸给故障检测与保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刘萃萃1,薛永端1*,王超2,徐丙垠2,3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山东省 青岛市 266580;2. 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 淄博市 255087;3. 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山东省 淄博市 255049)
【摘要】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由“带故障运行”到“快速就近隔离”处理原则的转变,一方面,使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问题受到足够的重视,为配电网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对接地故障检测与保护技术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领域中,针对已有故障检测算法的适用性不广、高阻接地故障保护方法的可靠性不高、间歇性接地故障的划分不明晰与保护设计高难度,以及故障与系统扰动的区分复杂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在现有保护方案的基础上直接投入跳闸功能的风险。分析及电网实际运行统计数据表明,小电流接地故障原有保护算法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才能配合保护跳闸实现高可靠性的故障快速就近隔离。
关键词: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处理原则;故障检测;高阻接地故障;间歇性接地故障;保护跳闸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4
基于双端剩余电流突变量的漏电保护方法
周超群1 ,陈先凯1 ,盖午阳1 ,刘术波1 ,薛永端2*
(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山东省 青岛市 266000;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山东省 青岛市 266580)
【摘要】为克服现有单端量漏电保护方法的不足,并着眼于配电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在分析0.4 kV低压配电线路单相漏电故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双端剩余电流突变量的漏电保护方法,利用被保护线路双端剩余电流突变量的幅值构造保护判据,在双端判据均符合各自整定阈值要求时保护动作。给出了方法实现流程和适应性。该方法综合利用线路双端剩余电流信息,可基于配电物联网平台实现;可排除正常运行时线路不平衡泄漏电流等因素的影响,减少保护误动,提高保护投用率;不需多级保护延时配合,动作速度快;整定值低,灵敏度高。通过MATLAB仿真和试验录波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低压配电系统;漏电故障;双端;剩余电流;突变量;配电物联网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5
随机源 - 荷影响下配电网运行不确定性量化理论方法与应用展望
王晗1 ,徐潇源1* ,严正1,惠红勋2,方晓涛1
(1.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闵行区 200240;2.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 999078)
【摘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再电气化负荷接入配电网促进了能源的低碳化生产与消费,也引入了大量的源-荷不确定性因素,给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挑战。为量化评估随机源-荷的影响,从配电网源-荷不确定性因素建模出发,提出了涵盖不确定性表征和灵敏度分析的配电网运行不确定性量化理论框架。在不确定性表征方面,从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出发,总结了现有基于高保真度模型和低保真度模型的不确定性表征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多保真度模型的不确定性表征方法;在灵敏度分析方面,引入了基于方差、面积和距离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并对比了不同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特点与适用场景。通过展望所提不确定性量化理论在耦合系统中的应用,以期为多时间尺度运行下耦合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关键词:不确定性量化;配电网;随机源-荷;多保真度模型;全局灵敏度分析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6
基于数据拟合的配电网线性运行约束建模方法
杜嫣然1,杨帆2,王颖1* ,许寅1
(1.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044;2.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西城区 100055)
【摘要】配电网优化问题经常涉及运行约束。运行约束通常包含潮流方程这种非线性等式约束,在优化问题中较难处理。基于数学优化思想的处理方式是将潮流方程进行凸松弛或基于某些假设进行线性处理,可能导致求解速度慢、甚至得到的解不可行的问题。鉴于此,提出了基于数据拟合的配电网线性运行约束建模方法。首先,利用大量仿真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建立了线性潮流模型及其他相关运行约束模型。然后,将其应用于配电网优化运行问题和故障恢复问题,分别将两个问题建模为线性规划模型(fitting-linear program, F-LP)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fitting-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 F-MILP)。最后,在修改后的IEEE 13、34、37和123节点算例中验证了该线性近似运行约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配电网;数据拟合;运行约束;优化运行;故障恢复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7
数据驱动的高比例新能源发电集群分布式电压控制
钟成元1 ,桂前进1*,江千军1,徐文法1,黄昊1,郭力2,王中冠2
(1.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庆供电公司,安徽省 安庆市 246003;2.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市 南开区 300172)
【摘要】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接入引起的电压越限和网损升高问题给主动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巨大挑战。特别是中低压配电网中的新能源发电集群模型参数精确性有限,将影响传统基于模型的配电网电压控制方法效果。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比例新能源发电集群分布式电压控制方法。首先,基于集群海量运行数据采集,通过Koopman方法对非线性潮流方程进行高维线性等值,获取不依赖于集群模型参数的高精度无功-电压灵敏度数值。随后,基于数据驱动获取的灵敏度修正分布式次梯度迭代方向,实现新能源发电集群点对点分布式高效迭代电压控制。最后,采用改进的新能源发电集群算例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效果,在模型不精确场景下,方法在迭代收敛速度和电压控制结果方面相比传统基于模型参数的分布式优化方法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集群;不完备模型;数据驱动;分布式控制;次梯度算法;电压控制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8
城市充电服务网多维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
王敏,向月*,周椿奇,赵黄江,刘俊勇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四川省 成都市 610065)
【摘要】城市充电服务网的规划布局与运营模式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电动汽车渗透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保证充电服务网可持续发展裕度,合理评估充电服务网以挖掘其运行不良区域与薄弱环节,可为后续充电服务网的持续优质运行提供改进依据。为此,提出考虑电动汽车用户、交通网、配电网等多方主体的充电服务网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首先,分析城市充电服务网的多重属性,结合用户、交通网、配电网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接下来,采用基于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量化分析充电服务网对各主体指标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所提评估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对西南地区某现有充电服务网络进行综合评估,为充电站后续的建站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充电服务网;电动汽车;多维动态评估;组合赋权;灰色关联度法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9
考虑换流器伪量测建模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状态估计方法
李幸芝,韩蓓*,李国杰,汪可友,徐晋
(上海交通大学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 闵行区 200240)
【摘要】随着直流源储荷的接入与柔性直流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含多种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的交直流混联电网被认为是未来电网的主流架构,这给系统操作带来了更多灵活性,但也加剧了量测数据不足的问题,使得系统状态估计求解更加困难。目前成熟的交流状态估计未计及直流系统状态量和量测量的特征及各类DG出力的不确定性,且通常默认换流器控制方式已知,控制方法未知时的伪量测建模技术有待研究。采用计及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损耗的模型,对可观型VSC和不可观型VSC分别采用基于控制信息和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的伪量测建模方法,在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s, WLS)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状态估计算法。在经过修改的IEEE14节点系统中进行大量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依赖于量测配置和调度中心与VSC间的通信过程,伪量测数据动态描述能力优于6次采样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extend Kalman filter, EKF),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抗差性,未来可扩展到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中使用。
关键词:换流器伪量测;交直流混联电网;状态估计;分布式电源;高斯混合模型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10
新型配电系统智能终端分布式控制通信方案
杨小莲1,卞蓓蕾2,张烨华3,赵连强4,许泰峰4*,沈兵兵1
(1. 南京渡易能源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江苏省 南京市 210019;2.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浙江省 宁波市 315000;3.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浙江省 杭州市 310020;4. 易源士创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江苏省 南京市 210019)
【摘要】新型配电网大量接入分布式能源,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战场。传统配电网的竖井式通信架构,及其101/104通信协议已不能满足新型配电网的云-边、边-边通信需求,亟需提升配电网智能终端的信息采集与汇聚、边缘计算、即插即用能力,并寻求满足新型配电网通信需求的通信方案,为新型配电网的可靠运行提供底层技术架构支撑。为此提出了新型配电系统智能终端分布式控制通信方案。首先提出更高效的、允许分布式智能节点相互交互的分布式协调控制架构;其次使用IEC 61850建模技术对智能终端建模,并遵循IEC 62361标准,解决CIM模型与IEC 61850模型融合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高可靠性、高实时性的物联网通信协议DDS来实现模型在协议上的映射。基于所提出的通信方案,智能终端具备即插即用能力,智能终端之间互联互通,可就地分享重要信息。通过智能终端的入网配置流程用例,基于所提通信方案的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用例,验证了即插即用功能和分布式控制的效果。
关键词:新型配电网;通信方案;智能终端;分布式控制;即插即用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先进输电
11
考虑风电机组故障穿越特性的电压反复波动机理分析与抑制
吴林林1*,赵伟2,徐曼1,徐鹏2,李付强2,杨艳晨1,潘艳2
(1.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 西城区 100045;2.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北分部,北京市 西城区 100053)
【摘要】近年来,大规模风电汇集系统实际运行中频繁出现电压反复波动现象,具有波动幅度大、波动峰谷值切换速率达秒级的特点,与风能随机性、无功补偿装置动作引起的电压波动现象具有显著区别,运行中多次造成风电机组因连续穿越失败而脱网,严重威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上述现象涉及风电机组故障穿越策略与弱电网功率-电压特性的耦合作用,难以通过传统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直接解释。提出了考虑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特性的系统有功-电压曲线(PV曲线)分析方法,准确刻画波动过程中系统运行点轨迹变化规律,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电压反复波动的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优化控制策略,基于实际算例的仿真分析表明,提高风电机组退出低电压穿越阈值及采用穿越期间维持有功的策略可以有效抑制电压反复波动现象。
关键词:风电汇集系统;反复电压波动;静态电压稳定;PV曲线;低电压穿越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12
不同桥臂电抗配置海上风电柔直换流站暂态应力与绝缘配合对比
李元贞*,袁艺嘉,孔明,孙宝宝,杨杰,贺之渊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昌平区 102209)
【摘要】全球海上风电柔性直流并网工程总容量已达10 GW,随着单位投资成本不断降低,柔性直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远海风电并网工程的首选方案。由于海上换流站交流电网主要由风电场构成,其暂态电气应力相比陆上换流站有所不同;此外,不同桥臂电抗配置方案会产生不同暂态电气应力。为此,重点针对对称单极系统,对比分析了阀交流侧和直流侧两种桥臂电抗配置方案海上换流站的暂态电气应力。通过建立PSCAD/EMTDC仿真模型,详细分析了海上换流阀交流侧单相接地、两相短路等关键性故障暂态应力特性差异与产生机理,并对主要设备操作过电压与绝缘耐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直流侧配置方案将显著减小换流阀瞬态电压、电流应力,但暂态应力耐受能力要求更高。
关键词:海上风电;柔性直流;海上换流站;桥臂电抗;暂态电气应力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相关精彩阅读
2022年第2期“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综合能源系统”专题精彩导读
2022年第1期“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专栏精彩导读
2021年第6期“碳中和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的演变与合作”专题精彩导读
2021年第5期“规模化储能技术进展及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专题精彩导读
2021年第4期“能源转型中的电力系统规划关键技术及案例研究”专题精彩导读
编辑:张鹏
审核:周舟
《全球能源互联网》中文期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重要指示精神而创办,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点培育的科技期刊,致力于通过发表能源电力、先进信息、气变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面向全球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DOAJ 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审稿速度快,平均周期2个月,不收取版面费并设有优厚稿酬。优秀论文作者有机会受邀出席联合国、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IEEE、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活动。
诚邀各位专家赐稿交流。
郑重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网站作品,需包含本网站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在文首注明《全球能源互联网》原创。 个人请按本网站原文转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