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全球能源互联网期刊信息服务平台

2021年第5期“规模化储能技术进展及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专题精彩导读

收录于话题

《全球能源互联网》2021年第5期已正式出版,本期刊载了“规模化储能技术进展及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专题的10篇论文,下面就带您了解一下本期的精彩内容。

“规模化储能技术进展及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专题

特约主编寄语

规模化储能技术进展及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向上滑动阅览

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及消费向清洁低碳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风电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2020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了45%,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总发电量的40%。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随机性,且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高占比带来系统转动惯量下降、电压支撑能力变弱及高度电力电子化等问题,给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灵活性及安全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储能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具有削峰填谷、平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频率及电压支撑等一系列功能,必将成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

《全球能源互联网》编辑部紧追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邀请我们担任特约主编,共同策划“规模化储能技术进展及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专题,交流各类储能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双高”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关键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等,征集并发表相关专家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专题共收录论文5篇,聚焦3个方面的研究。电化学储能方面,因具有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高、部署灵活方便的特点,其规模化建设有望在电网调峰调频、波动平抑、紧急功率支援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电动汽车、微电网以及可再生能源并网方面有着其他储能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传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采用固定串并联连接方式,无法实现电池单体层面的精准检测和管控,单点故障将极大影响系统性能。清华大学慈松等着重分析了数字储能系统可重构电池网控制架构、基于可重构电池网络的电池状态检测方法、系统运行优化控制方法,以已完成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数字无损梯次利用储能系统在实现配电网有功/无功调节、电池一致性与联合输出功率的稳定控制效果,证实了百千瓦级数字储能系统的可行性。氢能利用方面,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赵雪莹等综述了氢能绿色制取的关键技术进展,分析了欧洲、日本等在绿氢制取方面的先进案例,研究了电解制氢技术的成本组成以及降低成本的途径,提出未来应研究新能源输入对电解槽及制氢系统影响,提高电解槽和系统可靠性与耐久性,提升电解槽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自主化研发水平。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宋小云等综述了目前中国主要的工业副产氢气来源及其市场容量,对照PEM燃料电池对原料气的纯度要求及各类杂质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综述了几种适于PEM燃料电池的副产氢气纯化技术及应用现状,研究了工业副产氢气纯化后作为PEM燃料电池原料气的经济性,展望了其在电网大规模应用的前景。储能容量规划方面,南京工程学院葛乐等综合分析了并网型微电网的混合储能经济性与联络线功率波动平抑效果,提出了基于非合作博弈的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武汉理工大学侯慧等基于依托山体的重力储能,以风光储多能源混合系统中风电场容量、光伏电站容量和储能系统容量为决策变量,建立了以系统总成本最小和包括风光互补特性、供电自给损失率及风光储多能源混合系统贡献率等因素的综合指标最优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容量优化规划模型,并利用多目标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为风光储多能源混合系统在不同偏好下的规划提供了参考。

希望本专题可以为各类储能技术前沿研究以其在“双高”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衷心感谢各位作者、审稿专家对本专题的支持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希望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

特约主编介绍

图片

姚良忠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引才计划特聘专家,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CIGRE会员,IEC TC122“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席,IEC TC8 JWG10“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标准工作组召集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规模化电动汽车随机接入电网、规模化储能应用、直流输电及直流电网等。

图片

邓占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力电子研究所所长、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SAC/TC1)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力行业电能质量及柔性输电标准化技术委员、“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储能及能源转化技术、柔性交流输配电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

图片

李建林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方工业大学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标委会秘书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秘书长,IEEE PES储能运行控制分会副主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技术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近年来发表SCI/EI检索文章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

图片

张彩萍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长期从事动力与储能电池优化控制与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近5年以第一和通信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25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

1

基于可重构电池网络的数字储能系统建模与运行控制 ——基站储能应用案例研究

慈松*,周杨林,王红军,石清良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摘要】储能系统可以改变电力系统实时动态平衡特性,已成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支撑。电池储能技术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其研究领域涉及电化学、材料、信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及大规模复杂系统建模和优化等。储能系统管理需要基于对电池的电化学和材料特性的感知,实现基于模型的高效均衡和控制。然而,传统储能系统采用的固定串并联连接方式,无法实现电池单体层面的精准检测和管控,单点故障将极大影响到系统性能,储能系统能量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难以保障。基于可重构电池网络的数字储能技术通过高频高效的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将电池单体产生的连续能量流进行离散化和数字化处理,电池在物理域的映射关系转化为数字域映射,从而消除电池单体物理和化学属性所造成的差异性,克服电池系统的“短板效应”,并可通过电池网络拓扑结构的灵活调整能力实现与多种应用场景需求的匹配。

 

关键词:数字储能系统;大规模电池储能;电池梯次利用;通信基站供电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2

“双碳”目标下电解制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赵雪莹*,李根蒂,孙晓彤,宋洁,梁丹曦,徐桂芝,邓占锋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氢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可长期存储的二次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将在可再生能源占主导地位的能源体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氢能的绿色制取是实现脱碳的必要前提,综述了氢能绿色制取的关键技术进展。此外,总结了欧洲、日本等地在绿氢制取方面的先进案例,分析电解制氢技术的成本组成以及降低成本的途径。相比于设备成本的降低,低电价对于绿氢成本的影响更大。电极和膜片在碱性电解槽成本中占比最高,而双极板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成本中占比最高。最后总结了未来中国氢能绿色制取技术发展方向:研究新能源输入对电解槽及制氢系统影响;提高电解槽和系统可靠性与耐久性;提升电解槽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自主化研发水平。

 

关键词:碳减排;电解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成本分析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3

适于PEM燃料电池的工业副产氢气纯化技术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前景

宋小云*,白子为,张高群,徐桂芝,邓占锋,蔡林海

(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氢燃料电池可提供灵活可控的清洁电力,用于并网发电可提高电网调峰能力。燃料电池运行需消耗高纯度氢气,工业副产氢气纯化的制氢方式相比于其他制氢方式具有价廉环保的优势,在电网大规模应用中前景广阔。综述了目前中国主要的工业副产氢气来源及其市场容量,并分析了各类工业副产氢气的杂质特点。对照PEM燃料电池对原料气的纯度要求及各类杂质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综述了几种适于PEM燃料电池的副产氢气纯化技术及应用现状。最后,对工业副产氢气纯化后作为PEM燃料电池原料气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并在与其他制氢方式对比的基础上,展望了其在电网大规模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氢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副产氢;纯化;经济性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4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微网混合储能容量配置方法

孙海霞1,朱立位1,韩钰倩2,葛乐2*,吴英俊3

(1.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连云港供电分公司;2.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3.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

【摘要】并网型微电网的混合储能容量配置方法一般仅考虑其经济性,难以解决微电网联络线功率波动问题,会对电网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权衡混合储能的经济性与联络线功率波动平抑效果,提出了基于非合作博弈的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以混合储能和联络线作为参与者,建立非合作博弈模型;其次,引入入侵杂草算法中繁殖机制和变异算子改进遗传算法,并求解模型;最后,对传统多目标优化模型、单目标优化模型和非合作博弈模型的优化结果以及传统、改进遗传算法的求解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参与者进行博弈时可独立且客观优化目标函数,在获取较大利润的同时,平抑效果也最优,同时入侵杂草遗传算法在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验证了所提方法和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电网;混合储能;容量配置;非合作博弈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5

基于重力储能的风光储系统多目标容量优化规划

刘志刚1,2,伍也凡1,2,肖振锋1,2,姚颖1,2,何书耘1,2,刘顺成1,2,徐焘3,侯慧3* 

(1.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2.能源互联网供需运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3.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摘要】风电场、光伏电站和储能系统的容量优化规划是降低风光储多能源混合系统成本、保证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依托山体的重力储能,可以风光储多能源混合系统中风电场容量、光伏电站容量和储能系统容量为决策变量,建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和包括风光互补特性、供电自给损失率及风光储多能源混合系统贡献率等因素的综合指标最优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容量优化规划模型,并利用多目标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基于此,考虑不同规划偏好,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帕累托前沿进行排序,得到不同规划偏好下的最优规划方案。另外,利用熵权法定权的秩和比评价方法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可靠性指标进行了评价,并选取某典型日对规划方案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及可靠性,为风光储多能源混合系统在不同偏好下的规划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重力储能;风光储;多能源混合系统;容量优化规划;规划偏好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能源经济

6

海上风电多类型直流送出系统拓扑经济性分析

李贤育1,姚良忠1*,程帆1,毛蓓琳1,潘尚智1,周月宾2,吴越2

(1.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2.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摘要】相比于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送出方案,送端采用不控整流器(diode rectifier,DR)的DR-HVDC方案具有损耗低、体积小和成本低的优点,是未来海上风电送出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为了解决黑启动和海上交流电压调控问题,现有的DR-HVDC拓扑主要采用海上平台装设储能、系统增加交流联络线路、送端换流站并联VSC三种方案。以深远海海上风电送出为背景,对上述三种DR-HVDC拓扑方案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并与VSC-HVDC方案进行比较。采用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ife cycle cost analysis, LCCA)方法,建立了上述四种送出方案的经济性分析模型,并对各方案的离岸距离、装机容量、上网电价以及有效工作时长等因素进行单一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VSC-HVDC,DRHVDC送出方案的换流站成本、运行损耗和维护成本均显著降低。同时,随着海上风电容量和输送距离的增加,采用送端并联VSC和送端储能的DR-HVDC方案的经济性优势更加明显。因此,DR-HVDC送出方案在海上风电并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海上风电;直流输电;不控整流器;系统拓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7

基于空间模型的中国碳交易减排效果分析

李若男1,杨力俊2,赵晓丽1*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低碳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2.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是推动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基于空间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减排效果。基于中国1999—2017年285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交易试点的减排效果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碳交易不但能有效促进本地二氧化碳减排,而且对周边地区还存在一定溢出效应;第二,碳交易可以推动试点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同时驱动二氧化碳减排;第三,碳交易在工业规模更大的地区有更好的二氧化减排效果及溢出效应;第四,碳交易通过推动试点地区及周边地区研发人员增加和研发投入低碳化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基于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交易;二氧化碳减排;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溢出效应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8

日本电力现货市场运行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杨素1*,肖汉雄1,王阳2,蒋宇2,丁羽2,刘胥雯2,孙燕一1

(1.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昌平区 102209;2.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摘要】日本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后,现货市场的交易量大幅提升,市场结构也逐渐完善,对中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深入分析日本电力现货市场的结构和运行规律,包括日前市场、日内市场和平衡机制。对改革后市场主体、市场价格、交易量等进行逐年变化趋势分析。总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日本的解决方式,最后提出对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日本电力市场;现货市场;日前市场;日内市场;平衡机制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清洁能源

9

新能源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综述与展望

张兴,李明*,郭梓暄,王继磊,韩峰,付新鑫

(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

【摘要】随着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系统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电网呈现出弱电网甚至极弱电网特性,给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稳定和高效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通过回顾现有典型的新能源并网逆变稳定控制策略等方面的成果,总结了电流源模式、电压源模式以及双模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并指出基于锁相环控制的电流源模式并网虽然能够保证强电网下的系统稳定性和功率控制快速性等,但是此类控制方式在稳定性、系统电压和频率调整等方面有诸多局限,难以适应新能源发电单元高比例接入的场景。基于功率自同步控制的电压源模式控制能够为电压和频率提供支撑,更加适用于高渗透率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弱电网场合;基于电网阻抗自适应的双模式控制策略则同时结合了电流源模式和电压源模式在稳定性上的优势,更加适用于高渗透率下电网阻抗大幅波动的场合。最后,对上述几种典型控制策略进行总结,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渗透率;新能源并网;电流源模式;电压源模式;双模式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图片

10

考虑动态赋权的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郭松1,2,冯澎湃1,2,胡文博1,2*,徐辰冠1,2,肖晶3,徐荆州3

(1.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公司;3.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摘要】针对当前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单一、赋权忽略动态变化及定性指标无法量化等问题,通过分析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点,从技术、经济及环保三个方面构建了江水源热泵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中采用模糊评价方法量化定性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熵值赋权法获得评价指标体系组合权重。考虑到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在不同场景运行下的权值动态变化,提出基于动态赋权的权值动态修正方法,实现评价指标的动态赋权。针对长江沿岸地区某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进行评价方法的应用,验证了该评价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符。

 

关键词: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模糊综合评价;动态赋权;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评价体系

扫描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编辑张鹏

审核:周舟

相关精彩阅读

2021年第4期“能源转型中的电力系统规划关键技术及案例研究”专题精彩导读

2021年第3期能源互联网促进实现“双碳”目标专题精彩导读

2021年第2期“城市能源系统智慧低碳转型的驱动机制及关键技术”专题精彩导读

2021年第1期“能源气候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专栏精彩导读

2020年第6期“能源战略与能源互联网”专题精彩导读

2020年第5期“电力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题精彩导读

2020年第4期“电力系统低碳发展的目标、战略及技术选择”专题精彩导读

2020年第3期精彩导读

2020年第2期“柔性直流输电与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专题精彩导读

2020年第1期“世界能源转型及关键技术进展”专题精彩导读

郑重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网站作品,需包含本网站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在文首注明《全球能源互联网》原创。 个人请按本网站原文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