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成,潘勋章等: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11
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
朱孝成1,窦克军2,王振中1,潘勋章3*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原文发表在《全球能源互联网》2022年第2期,欢迎点击品读。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E0107300)资助。
文章导读
农林生物质发电可推动中国农村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革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并将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厘清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经济性是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020年财政部等通知:生物质发电项目在15年贴补期内,并网发电小时数超过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82500小时将不再享受补贴。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基于净现值的经济性分析模型,并广泛收集项目实际数据,对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合理利用小时数和成本构成进行分析,对比典型项目成本经济性,以期为政府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文章亮点
1
在现有电价政策下,若要保障合理收益,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至少在7000小时以上,15年对应的并网发电小时数在94500小时以上,高于通知规定,应保障存量项目补贴政策稳定。
2
燃料成本在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总成本中占比达到70%左右,是影响生物质发电成本的核心要素,当前燃料价格持续上涨,项目只有保持并提升发电小时数尽量多发电来平衡成本。
3
热电联产项目经济性总体优于直燃项目,生物质发电企业可因地因时制宜地推进实施热电联产甚至综合能源服务,并积极探索生物质能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研发试点示范,主动融入国家“双碳”历史进程。
主要内容
1 ►对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进行了广泛调研。2019年366个运行项目实际数据显示,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超过5500的项目占47%,主要企业平均等效利用小时数均高于7000。

2 ►基于净现值构建了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为实现基准收益率8%的行业标杆,按不同燃料价格测算得出的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均大于7000小时。

3 ►对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付现成本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燃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达到70%左右,显著高于其他成本,当前燃料价格普遍上涨,发电成本下降空间十分有限。

4 ►对典型项目经济性进行了进一步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热电联产项目经济性优于直燃项目,内部收益率最高的直燃项目等效利用小时数接近8000、上网小时数超过7100。

本文引文信息
朱孝成,窦克军,王振中,等. 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J]. 全球能源互联网,2022,5(2):182-187.
ZHU Xiaocheng, DOU Kejun, WANG Zhenzhong, et al. 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biomass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s[J].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22, 5(2): 182-187(in Chinese).
作者简介

朱孝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骨干理论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E-mail:
aksdctw@163.com


潘勋章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能源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特别聚焦能源系统分析及建模、碳预算及减排分担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研究。通信作者
E-mail:
pxz06@163.com
编辑:李锡
审核:周舟
《全球能源互联网》中文期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重要指示精神而创办,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点培育的科技期刊,致力于通过发表能源电力、先进信息、气变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面向全球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DOAJ 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审稿速度快,平均周期2个月,不收取版面费并设有优厚稿酬。优秀论文作者有机会受邀出席联合国、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IEEE、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活动。
诚邀各位专家赐稿交流。
郑重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网站作品,需包含本网站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在文首注明《全球能源互联网》原创。 个人请按本网站原文转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