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论文:
-
-
全球能源互联网
第8卷 第2期 2025年03月;页码:155-164
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发展评估和驱动战略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Driving Strategy for New Power System Industry Chains
- 1.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4
- 2.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4
- WU Danchen1, XIA Qing2* (1.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4, China
- 2.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4, China
关键词
Keywords
摘 要
Abstract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坚韧完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基石。光伏、风电、输配电设备及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产业链。首先对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梳理,掌握产业链完整信息、发现产业链优势及薄弱环节。其次在波特钻石模型基础上,从资源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行业、电力市场机制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出发,对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的发展环境进行评估。最后,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从技术创新体系、新能源市场化消纳、产业链数据共享、系统资源优化配置及链主引领等角度出发,提出新型电力系统驱动产业链升级的战略选择。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ower systems is the key measure to achieve 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Resilient and complete industry chains with global competency are the cornerstones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ower systems.The industry chains of photovoltaic,win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equipment, and energy storage facilities are the core components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ower systems.Firstly, this paper conducts an overall investigation on the core industry chains of new power systems, collecting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identifying the advantages and weaknesses.After that, an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n the core industry chains is performed based on 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in terms of resource elements, demand conditions, related industries,electricity market mechanisms and industrial policies.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ower systems, a strategy on driving development of new power systems industry chains i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renewable energy market-oriented integration, data sharing of the industry chains, optimization of system resources and the guidance from the industry chain leader.
0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了“30 · 60”气候应对目标,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3]。能源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的88%,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40%,是碳排放与煤炭消费占比最大的单一行业[4]。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5]。
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用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实现电力系统脱碳。电源侧,需构建以光伏和风电等清洁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6-8]。电网侧,需构建大电网-配电网-微电网兼容互补的电网结构,解决新能源发电基地与负荷中心的错位,实现火电及储能等对新能源发电的有效支撑[9-12]。负荷侧,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电制氢等新型负荷广泛接入,驱动电力负荷绿色用能与柔性用电[13-15]。储能遍布网络各个环节,依托多元多尺度储能体系为源、网、荷提供灵活性支撑[16]。其中,技术相对成熟的光伏、风电、输配电设备及储能等产业链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出需持续提升供应链安全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7]。坚韧完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基石。
得益于支持性的产业政策和旺盛的国内需求,中国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快速发展。光伏、风电及储能等产业链在国际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输配电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化,占据主要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产业链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各环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对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梳理,掌握产业链完整信息、发现产业链优势及薄弱点,对提升产业链水平、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特有的产业环境决定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8]。开展产业链环境评估,找到促进及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环境因素,对实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波特提出通过“钻石模型”评估国家产业环境及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由资源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行业及企业战略等四大核心要素,以及政府、机遇两大变数共同构成。波特认为六项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国特有的产业环境[19]。波特钻石模型应用广泛,是当前大多数研究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波特模型进行了修改和延伸,以适用于不同领域。Cho Dong-sung(1994)认为“人力要素”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20]。Joseph E.Stiglitz(2002)认为技术创新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21] 。国内学者也应用波特模型对电力行业和相关产业进行了分析。蔡茜等(2007)用钻石模型对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评估,并提出通过降低制造成本、推进国产化进程等措施提升中国风电产业全球竞争力[22]。张喜荣等(2012)基于钻石模型,建立了包括电力需求、发电量、内外部投资、企业能源转换效率等电力行业竞争力评价体系[23]。纪树东(2014)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政府是影响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4]。张茜等(2018)在钻石模型基础上,引入产业集中度指标,构建了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电力行业竞争评价体系[25]。伍浩(2020)借鉴钻石模型,从资源分布、用电需求、装备制造等方面分析了储能等产业的发展环境[26]。总体而言,近年来国内对相关产业链发展环境的研究较少,过去的研究没有结合产业链最新的发展情况,也缺少以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为主体的研究。
产业链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同时,新型电力系统也对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促进或制约作用。新型电力系统是相关产业链的主要应用平台,其机制体制、技术路线等,对产业的产品需求、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及盈利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新型电力系统如能鼓励产业创新、保护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产业链效率、引导产业链有序扩张等,将促进产业链发展、驱动产业链升级。电网企业作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和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链主,其战略选择决定了新型电力系统如何对产业链发展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掌握当前产业链的发展水平,发现产业链优势及薄弱环节。其次,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对产业链发展的资源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行业、电力市场机制及产业政策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促进和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环境因素。最后,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出新型电力系统驱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
1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发展现状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光伏、风电是主要的发电设施;输配电设备是输配电网的核心组成;储能设施是为全网提供灵活性资源的重要设施。本文将依次对光伏、风电、输配电及储能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其产业链组成分别如图1—图4所示。

图1 光伏产业链组成
Fig.1 The composition of photovoltaic industry chain

图2 风电产业链组成
Fig.2 The composition of wind power industry chain

图3 输配电产业链组成
Fig.3 The composi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equipment industry chain

图4 储能产业链组成
Fig.4 The composition of energy storage facilities industry chain
1.1 光伏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上游是硅矿石、多晶硅及硅片等原材料;中游是电池片、组件及配套设备的制造;下游是光伏电站系统的集成和运营。中国光伏产业链总体情况如下。
一是在全球产能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充足、制造工艺成熟,在供应端具有显著优势。从多晶硅到组件,2023年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链制造阶段的占比均超过了80%。二是当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过去几年中,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预计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4个环节产能严重过剩。在此情况下,产业链各环节竞争激烈、利润大幅下降。头部企业面临亏损风险,小企业、落后产能面临出清风险。头部企业纷纷海外建厂,海外市场占比增加。三是产业链上游对需求的响应滞后。光伏产业链上游硅料环节,由于扩产周期长、资金壁垒高、生产刚性等原因,与市场需求存在错配。当供应紧张时,短期内难以增加产能,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反之亦然。上游企业盈利水平因供需关系变化而大幅波动。四是核心技术已实现国产化,部分原材料和器件依赖进口。中国硅石资源丰富,但高品质硅石相对缺乏,仅占总量10%。工业硅冶炼中的还原剂、硅片生产中使用的高纯度石英砂等供应短缺,但随着人造石英砂替代技术的投产而有所缓解。胶膜原材料POE和EVA树脂,以及逆变器核心元器件IGBT等高端产品技术壁垒较高,国产化率低。五是产业链核心环节规模效应明显。除工业硅行业相对分散,其余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在技术、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此外,一体化企业成本优势明显,头部企业纷纷向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六是产业链部分环节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上游工业硅、多晶硅等属于高耗能行业,电力占其生产成本30%以上。光伏玻璃生产等环节,需要大量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占其生产成本40%左右,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七是N型电池是未来发展趋势。目前P型的PERC电池占据主导地位,但N型电池转换效率更高,正在加速替代PERC电池。其中,TOPCon电池产业化进程最快,BC电池技术快速发展,远期有望向钙钛矿叠层技术演进。
1.2 风电产业链
风电产业链上游是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原材料;中游是叶片、齿轮、轴承等零部件厂商及整机厂、塔筒等;下游是风电运营商。中国风电产业链总体情况如下。
一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机生产国。中国已形成相对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大部分零部件实现国产化,供应充足。2023年,中国风电叶片产量占全球60%以上,齿轮箱占全球80%以上,整机占全球60%以上。二是产能过剩问题有所缓解。随着政策补贴逐步取消,2020年风电行业出现“抢装潮”,新增装机超过70 GW。随后2年迅速走低,新增装机均低于50 GW,风机价格跌幅在50%左右,此后价格一直处于低谷。2023年行业逐步回暖,新增装机重返2020年水平,但还不足以消纳过剩的产能。头部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三是整机企业盈利最低。产业链中,风电场运营盈利能力最强,显著高于其他环节,不利于产业链创新。零部件制造商盈利能力居中,整机企业盈利能力最低。在风机向大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过程中,行业利润随着核心支撑技术向上游零部件转移,整机企业创造价值有限、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降低。四是部分原材料及零部件国产化率较低。稀土是风机的重要原材料,中国稀土资源丰富,是全球稀土储量和产量最多的国家。风电轴承使用寿命要求高、使用环境恶劣,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是风电机组中国产化率最低的环节。目前国产轴承具有价格优势,但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轴承市场由瑞士、德国及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占据。此外,叶片在大型化、轻量化发展过程中,全玻璃纤维已无法满足重量、强度要求,碳纤维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是未来发展方向。目前高端碳纤维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是其无法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五是产业链核心环节市场相对集中。叶片、齿轮箱、整机等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规模化优势明显。塔筒因运输半径受限,行业相对分散。六是风电机组大型化、轻量化趋势明显。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风电机组逐步向大型化、轻量化发展。2023年,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突破11 MW,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突破20 MW。
1.3 输配电产业链
输配电产业链上游为钢、铜、铝等原材料;中游为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以及继电器、电表等二次设备;下游主要为电力系统。中国输配电产业链总体情况如下。
一是输配电核心设备已实现国产化。中国电力设备起步相对较晚,早期国内市场由外资企业占据。在政策引导和需求激励下,中国已能够自主研发、制造输配电核心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及电抗器等。国内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国内市场份额。二是特高压领域由国内企业主导。中国在特高压变压器、断路器、换流阀及组合电器等核心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国产化。特高压行业技术壁垒非常高,企业数量少,以规模较大的国内头部企业为主。市场高度集中,CR4均在90%以上。三是国际市场以外资企业为主。除了互感器等技术壁垒较低的设备出口量较大以外,其他核心设备品牌影响力及资质业绩不足,且高端产品与国外一流企业存在差距,当前国际市场仍以欧洲、美国、日本等大型跨国企业为主。四是金属原材料产能充足,但矿产资源紧张。金属材料在电力设备原材料成本中占比最大,主要包括铜、钢、铝、取向硅钢等。中国铜产量全球排名第四,钢和铝产量排名第一。取向硅钢可以大幅度降低铁损和涡流损耗,广泛应用于变压器、发电机等设备中,生产难度较高。中国已实现了取向硅钢国产化,逐步由进口转为出口。另一方面,中国铜矿、铁矿和铝土矿资源紧缺,在国际上话语权偏弱,2023年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80%和60%以上。五是部分原材料和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绝缘材料方面,中国已能自主生产大部分中高压绝缘材料,特高压直流绝缘套管也取得了突破。但总体而言,中国超高压、特高压领域的高端绝缘材料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此外,部分高端钢材、大功率IGBT元件及生产设备等也依赖进口。六是不同设备市场集中度差异较大。配电变压器、开关柜、互感器等市场集中度较低;断路器、电抗器、绝缘子、继电保护装置等市场集中度则较高。另外,国家对输变电及控制设备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及准入制度。因此,中低压设备技术壁垒低,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市场相对分散;电压等级越高,技术壁垒越高,企业越少,市场集中度越高。七是变压器、智能电表等设备面临出口机遇。由于电网升级及智能化改造,海外需求旺盛。变压器方面,头部外资企业产能有限,交付周期长。中国变压器行业产能充足,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成本低、交货周期短等优势,面临出海机遇。电表方面,国内企业在长期内部竞争中形成了价格和质量方面的优势,部分企业已经在国外建厂。
1.4 储能产业链
截至2023年底,中国储能领域抽水蓄能约占 60%,新型储能约占40%,其中锂电池约占90%[27]。抽水蓄能因建设工期长、能量转化效率低等原因,增速放缓;新型储能因技术革新、成本降低、安装灵活等原因,呈现较快增速。锂电池产业链上游包括锂矿及电池材料等;中游包括储能电池模组、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下游包括储能系统集成和运营等。中国锂电池储能产业链总体情况如下。
一是中国已形成完整的锂电池储能产业链。2023年,中国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等锂电材料产量均占全球80%以上,储能电池占全球90%以上。产业链核心环节在全球产能中占据主导地位,优势明显。二是当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过去几年中,储能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进入了产能过剩状态。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大幅降低。2023年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价格降幅超60%,负极材料与隔膜下跌超过20%,方形电芯(磷酸铁锂)降幅超50%[28]。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头部企业利润率下降,中小企业面临出清风险。三是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匀。与光伏行业相似,储能产业链上游锂矿企业的利润水平随市场供需变化大幅波动。供应短缺时,上游企业占据了高比例的产业链利润,不利于产业链创新。锂电材料中,隔膜行业由于技术、资金壁垒最高,行业毛利率最高。四是核心技术已实现国产化,部分原材料和设备依赖进口。中国锂矿资源丰富,储量全球排名第四、产量排名第三。另外,三元材料所需的镍矿、钴矿资源不足、依赖进口,价格较高;隔膜原材料聚丙烯依赖进口,隔膜设备国产化进程较慢,是产能扩张的限制因素。五是产业链市场集中度较高。锂电材料和电池等核心环节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规模效应显著,成本更低,资金雄厚,构建了较高的技术壁垒。此外,一体化企业有助于降低成本,头部企业逐步向上下游扩张。六是海外市场利润率更高。国内储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中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目前,国内企业已纷纷在海外建厂。中国、美国、欧洲是全球前三大储能市场。欧美电力市场化程度高,储能设施盈利能力更强,已成为国内头部企业的重要布局方向。
2 产业链环境评估
本章从资源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行业、电力市场机制、产业政策等方面,对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的发展环境开展评估。
2.1 资源要素
中国部分自然资源短缺。一方面,光伏、储能和风电产业中主要涉及的硅矿、锂矿及稀土等资源丰富,中国储量及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输配电产业链涉及的铁矿、铜矿,以及储能辅助资源钴矿及镍矿等储量有限,高度依赖进口,在国际上话语权较弱。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足。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培养了充足工程师、技术工人,劳动力资源充足,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成本优势。与此同时,由于绝缘材料、IGBT等领域中国起步较晚、知识储备不足,领军技术人才相对紧缺。中国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源。中国光伏、风电及储能等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核心环节在国际上处于主导地位,制造工艺精良、技术成熟。输配电核心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但高端产品生产技术与国际一流品牌存在差距,国际市场仍以外资企业为主。此外,大功率轴承、高端树脂、生产设备等国产化率较低,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大而不强。中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大,全球排名第二,头部企业可通过上市实现融资。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企业融资仍以银行信贷为主,对创新型企业、科技企业及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有限。与此同时,资本有逐利和扩张的天性,资本无序扩张对光伏、风电及储能等行业产能过剩推波助澜。
2.2 需求条件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在此背景下,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相关产业需求旺盛,近年来光伏、风电及储能等产业链迎来爆发式增长。光伏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过去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0%。截至2023年,中国太阳能装机总容量约为610 GW[29],预计2030年将超过1000 GW[30]。风电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过去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9%。截至2023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规模达到440 GW[29],预计2030年超过790 GW[30]。储能方面,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新型储能市场。2023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 GW/66.87 GWh,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约是“十三五”末装机规模10倍[31]。预计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超过220 GW[27]。输配电方面,中国是全球重要的输配电市场之一。在智能电网、特高压及新基建等大型项目推动下,中国输配电设备行业稳步增长。中国2023年电网投资规模超过5200亿元[32]。预计中国未来将持续增加输配电产业投资,以应对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挑战。旺盛的国内需求是促进中国新能源、输配电设备及储能产业链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相关行业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的相关行业包括冶金、化工、电力等。冶金和化工行业是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原材料的主要生产行业,电力行业为产业链中的制造企业提供能源。冶金方面,中国工业硅、多晶硅、金属锂等冶炼和生产能力较强,在国际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光伏、储能等产业链提供原材料保障。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链完善、品种齐全,在国际上具有价格优势,为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化工方面,中国锂盐生产能力充足,为储能电池生产提供保障。但在新型化工材料方面,如光伏胶膜原材料POE树脂、风电叶片原材料高端碳纤维、隔膜原材料聚丙烯以及电力设备中的绝缘材料等,国内技术水平、产能产量尚有所欠缺,是限制相关产业链发展的短板。电力方面,工业硅、光伏玻璃生产等环节属于高耗能产业,电能是其主要生产成本,中国稳定、低价的电力能源为相关行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助力。
2.4 电力市场机制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消纳、鼓励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措施,但市场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新能源方面,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优先消纳新能源;允许新能源跨区交易,实现新能源全局优化;推进绿电交易,提升终端用户新能源用电占比等。与此同时,新能源消纳需要系统配置灵活性资源,该部分成本分摊机制不明确,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价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成员主动配置灵活性资源的意愿不足;当前新能源消纳主要依赖于电网公司调度,市场价格信号不明确,对市场成员主动消纳的激励不足。储能方面,中国已明确了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加速研究建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鼓励储能设施参与中长期交易、现货和辅助服务等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价格对新能源波动不敏感、市场电价差有限,储能设施参与电力市场的盈利能力有限,市场成员主动配置、运营储能设施的意愿不足,主要通过强制新能源发电配置储能设施而实现。目前,中国储能设施基本处于依附于发电、电网或用户的状态。如无法获得较高确定性的收益保障,储能设施难以大规模应用。
2.5 产业政策
中国长期实施支持性的产业政策,是新能源、储能和输配电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实施的主要政策包括:新能源方面,逐步提高新能源在总装机中的占比、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对新能源产业进行补贴、鼓励发展关键新能源技术、鼓励建设大型风/光项目、制定新能源行业标准以及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等;储能方面,鼓励研发储能关键技术和材料、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及电力用户配置储能设施、鼓励储能设施参与电力市场、逐步拉开电价峰谷差、推动建立行业标准以及建设储能示范项目等;输配电方面,大力发展电力基础设施、鼓励研究和应用输变电关键技术、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以及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等。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无序扩张,光伏、风电和储能产业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导致行业内卷严重、盈利能力降低,不利于行业发展。其中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不同地区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加剧,导致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抑制地区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丧失。二是地方政府通过增加产能提高税收。目前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主体税,在生产地与生产项下征收。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增值税分成大幅降低。为了扩大增值税税基,地方政府新建项目、鼓励企业增加产能,不论是否盈利均可获取更多增值税税收。三是政府价格管制影响市场自主调节信号。如果没有价格管制,产品通过价格信号平衡供需关系,一般不会出现长期过剩。中国在能源等领域实施价格管制,部分高耗能产业低于真实成本、获取额外利润,因此进一步扩大生产。四是支持性产业政策吸引资本涌入。资本具有逐利和扩张天性。在产业优惠政策引导下,且由于其他投资渠道受限,大规模资本涌入新能源、储能等新兴战略产业,助推产能无序扩张。五是短期内市场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大背景下,从长期看,中国对新能源、储能等行业的需求巨大。但由于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目前中国新能源消纳规模有限、储能设施盈利能力有限,市场对新能源和储能的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六是“逆全球化”导致出口下滑。伴随难民潮、地区冲突等国际安全问题以及收入差距扩大、失业等经济社会问题日益显著,国际上出现了质疑、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和行为。在此环境下,中国产品、服务出口受到影响,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七是缺乏科学和系统的产业准入标准以及完备的产业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
3 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驱动发展战略
为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能够驱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应用平台,推进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八大战略。
3.1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成果转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中国在生产制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技术创新能力尚存在不足,除特高压等技术外,产业链上很多技术创新来自西方。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科研资源分配及成果评价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距离。虽然论文、专利数量多,但产业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选择的创新评价体系。在创新评价体系中,更加重视企业投资的价值。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其投资标准符合市场需求,企业选择资助能够真正推动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项目。与此同时,国家科研创新资源向企业或项目倾斜,双管齐下激励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提升国家产业创新能力。
3.2 以全局与局部平衡的方式驱动产业链发展
以全局与局部平衡的交易、调度与控制方式,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激励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系统等发展。新能源发电的分散性决定了应构建全局与局部平衡的交易、调度与控制方式。从局部考虑,在储能设施的配合下,新能源发电与附近负荷就地、就近平衡,可以降低输配电成本;从全局考虑,大型新能源发电资源与负荷中心存在空间不平衡,需要在大电网支撑下进行全局协调才能实现电力电量平衡。因此,须构建以平衡单元为交易主体的市场结构,市场成员根据经济性选择参与局部或全局交易,促进全局与局部市场均衡、风险分摊、电网建设与交易需求协同发展。控制方面,应优先实施局部控制,将电网扰动尽可能抑制在局部,避免扰动在电网中传播而导致震荡。
优先激励局部平衡是发展全局大市场的前提。一方面,本地市场的充分竞争,能有效地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形成需求响应的弹性,促进综合能源系统发挥价值,激励虚拟电厂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识别全局市场上不同交易的输变电成本,提升交易公平性,防止“搭车”导致的资源错配,引导电网投资、用电负荷空间的合理布局,实现全局资源优化配置。
3.3 以促进新能源市场化消纳的电力市场体系驱动产业链发展
构建新能源市场化消纳的电力市场体系,最大化消纳新能源,增加新能源需求。在传统计划方式下,电网公司是新能源消纳责任主体,通过对火电及灵活性资源的调度,优先保障新能源消纳。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分摊不合理、价值分配不公平等原因,市场主体对新能源消纳不充分。有效的市场机制应能够形成反映供需关系的价格信号,精确度量、分配交易价值和成本,对全体市场成员进行引导和激励。新能源消纳需要系统配备充足的灵活性资源,迫切需要电力市场机制能够激励灵活性资源的发展:精准度量提供灵活性市场主体的价值,并通过竞争降低其成本;精准度量交易成本,激励灵活性资源合理地时空布局。鼓励市场成员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能源平衡单元。市场对投资主体开放,通过供需融合降低新能源消纳成本;通过比较性的竞争,降低投资成本;通过精准度量平衡单元购买灵活性资源的时空成本,确保平衡单元公平分摊,激励源网荷储在时空资源优化配置。
3.4 以反映供需对输配电资产利用率与资源稀缺性的输配电价格机制驱动产业链发展
新能源、储能、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其如何与电网资产形成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输配电网是重资产行业,提高资产利用率既能提升电网企业的投资效率,又可降低用户承担的成本。当前的输配电价主要采用邮票法,缺少对输配电资源利用率与稀缺性的考虑。应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出发,在电价机制中考虑输配电资源利用率与稀缺性。时间上,输配电资源越稀缺的时段,应分摊更多的输配电成本,通过显著性差异的分时电价引导用户消费行为,实现时间维度的资源优化配置;空间上,输配电距离越远,利用的资产越多,用户承担的输配电成本越高,激励电力供需就近平衡,引导源网荷储在空间层面的优化配置,解决“隔墙售电”难题,避免不合理的远距离输配电、造成成本分摊的“搭车”现象。同时,反映输配电利用率的电价格机制,还将支撑以平衡单元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体系,交易主体将根据输配电资产利用率承担交易成本,激励交易主体理性地选择就地平衡或是全局交易。
该机制将提升输配电资产利用率,降低用户成本;实现电网安全成本显性化,引导市场成员自发维护系统安全;激励引导源、荷、储加强互动,减缓输配电设备重载。同时提升电网安全、经济及绿色性能,缓解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
3.5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当前产学研链条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获取难的问题。制造业、科研部门难以获得设备、软件等运行数据,不利于行业创新。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数据共享,可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驱动产业链技术升级;提升市场成员规划、投资及运行效率,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设备运行数据,有助于厂商发现设备薄弱环节、提升设备质量,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判断需求、促进供需平衡;用户用电数据,可引导用户经济用电、售电公司创新商业模式,助力研究经济微观活动、评估企业能效;发输配设备、线路等利用率数据,引导新型储能设施投资、规划,促进电力系统投资效率评估;电力需求数据,助力宏观经济研究,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提升需求预测精度;新能源发电数据,激活社会力量共同提升新能源发电预测精度,优化大用户及售电公司购电策略等。在此基础上,构建电力系统各要素数据驱动模型,模拟各要素自组织、自适应、自趋优行为,研发全局优化方法,从而提升市场主体决策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性,缓解无序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
3.6 以数据共享驱动产业链倍增效益
通过数据共享,培育新型能源系统生态圈,开创能源行业数字经济的新模式。电网公司、发电企业及综合能源公司等均是重资产企业,在数据不共享的情况下,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展资产运维。如果实现数据开放,则可由设备制造企业承担运维业务。制造企业可根据运行情况进行故障预测,及时开展预知性维修;同时根据运行缺陷,不断提升新设备的质量。也可由制造企业持有设备,收取年度租金和运维费用,改变电网公司、发电企业及综合能源公司等重资产属性,集中精力做好主营业务。该种模式消除了由设备制造与服务相分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实现了产业链精细化分工,专业人做专业事,提高了社会效率。
3.7 构建产业链绿电追踪平台驱动产业链绿色发展
在绿电交易基础上建立绿电追踪平台,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精准分解到终端企业,同时满足国际贸易对产品碳排放的要求。企业购买绿电,获取绿证。绿证随产品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流通,并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记录。下游企业可将绿证作为采购的先决条件,以鼓励上游企业使用绿电;下游企业终端产品获得的绿电数量,将影响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电网企业招标采购时,也将绿证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在此机制下,企业主动购买绿电、获取绿证,提高了产业链使用绿电比重,提升绿电需求、促进新能源消纳,实现相关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3.8 链主企业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电网公司作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充分发挥链主作用,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一是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当前新能源、储能等产业链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竞争激烈、价格大跌、企业盈利受损,不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电网企业掌握未来能源需求、电网及电源总体规划,能够引导产业链有序发展。电网企业可通过构建经济、能源、环境等评估模型,预测未来新能源、储能、电网可发展的规模与市场空间,对产能过剩预警,对投资效益预测,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产业创新发展。电网企业将重大创新需求、支撑技术创新的数据对全社会开放,激活全社会创新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难题,形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技术。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链主企业,尽可能让生产要素市场化;汇聚优质的科研资源,形成举国合力攻关;尊重资产产权,共享创新成果;支持创新应用落地,为新技术提供先行先试的应用;优先考虑升级产品,鼓励产业链上的产品创新。
4 结语
本文首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产业链进行了全面梳理。目前中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光伏、风电、输配电及储能产业链。其中光伏、风电及储能产业链核心环节在国际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明显优势,但同时面临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分配不合理及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输配电产业链已实现了核心设备的国产化供应,但高端产品、绝缘原材料及生产设备等与外资企业还存在差距,国际影响力较小。
其次,对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的发展环境进行了评估。中国新型电力系统核心产业链相关的部分自然资源短缺,中国劳动力充足但缺乏高端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旺盛的国内需求和支持性的产业政策,是促进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地方产业同构、税收政策以及价格管制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链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的电力市场机制存在新能源激励不足和储能设施盈利能力有限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本文提出新型电力系统驱动产业链升级战略。通过市场选择、政府引导的创新评价体系,引导科技创新解决产业难题;通过市场化的新能源消纳机制,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提升产业需求;通过数据共享机制,消除产业链信息壁垒,提升产业链创新、规划及协同能力;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系统和工商业储能发展;通过链主引领,实现产业链有序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为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发展提供助力;为电网公司引领产业链升级提供参考;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1). [百度学术]
-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EB/OL].(2022-04-13)[2023-03-29].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204/t20220413_1321981.html. [百度学术]
-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21-10-24) [2023-03-2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 [百度学术]
-
[4]
王灿,张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6):58-64.WANG Can, ZHANG Yaxin.Implementation pathway and policy system of carbon neutrality vision[J].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 12(6):58-64(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5]
康重庆,杜尔顺,李姚旺,等.新型电力系统的“碳视角”:科学问题与研究框架[J].电网技术,2022,46(3):821-833.KANG Chongqing, DU Ershun, LI Yaowang, et al.Key scientific problems and research framework for carbon perspective research of new power system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22, 46(3): 821-833(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6]
陈正曦,余轶,梁才浩,等.全球能源互联网框架下的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协同开发[J].全球能源互联网,2023,6(2):126-138.CHEN Zhengxi, YU Yi, LIANG Caihao, et al.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multi clean energy complementation based on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J].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23, 6(2): 126-138(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7]
丁坤,陈博洋,秦建茹,等.大规模新能源集群接入弱电网的消纳能力评估方法[J].电力建设,2023,44(11):86-94.DING Kun, CHEN Boyang, QIN Jianru, et al.Evaluation method of consumption ability of new large scale energy clusters connected to weak grids[J].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2023, 44(11): 86-94(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8]
黄河,王建学,肖云鹏,等.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分析关键技术与研究框架[J].电力建设,2024,45(9):1-12.HUANG He, WANG Jianxue, XIAO Yunpeng, et al.Key technologies and research framework for the power and energy balance analysis in new-type power systems[J].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2024, 45(9): 1-12(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9]
尚亚彬,王小君,刘曌,等.考虑海量异质资源分区聚类的输配电网协同调度策略[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4,52(22):82-92.SHANG Yabin, WANG Xiaojun, LIU Zhao, et al.Cooperative scheduling strategy fo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considering partitioned clustering of massive heterogeneous resources[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24,52(22): 82-92(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0]
王雪林,钟海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协同发展研究[J].全球能源互联网,2024,7(4):363-371.WANG Xuelin, ZHONG Haiwang.Research on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pumped storage and new energy stor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power system[J].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24, 7(4): 363-371(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1]
王放放,杨鹏威,赵光金,等.新型电力系统下火电机组灵活性运行技术发展及挑战[J].发电技术,2024,45(2):189-198.WANG Fangfang, YANG Pengwei, ZHAO Guangjin, et al.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 of flexible operation technology of thermal power units under new power system[J].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2024, 45(2): 189-198(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2]
王新宝,葛景,韩连山,等.构网型储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3,51(5):172-179.WANG Xinbao, GE Jing, HAN Lianshan, et al.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id-forming BESS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power system[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23, 51(5): 172-179(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3]
郭昆健,高赐威,严兴煜.新型电力系统下虚拟电厂研究综述与展望[J].电力需求侧管理,2024,26(5):49-57.GUO Kunjian, GAO Ciwei, YAN Xingyu.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virtual power plant under the new power system[J].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 2024,26(5): 49-57(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4]
黄一川,宋瑜辉,荆朝霞.基于联邦学习的能源聚合服务商负荷预测[J].电力建设,2025,46(1):37-47.HUANG Yichuan, SONG Yuhui, JING Zhaoxia.Federated learning-based load forecasting for energy aggregation service providers[J].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2025, 46(1): 37-47(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5]
冯崇峰,孟春旅,冯积家.基于混合深度学习的电力负荷预测模型[J].电力需求侧管理,2024,26(6):94-100.FENG Chongfeng, MENG Chunlyu, FENG Jijia.Electrical load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hybrid deep learning[J].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 2024, 26(6): 94-100(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6]
康重庆,杜尔顺,郭鸿业,等.新型电力系统的六要素分析[J].电网技术,2023,47(5):1741-1750.KANG Chongqing, DU Ershun, GUO Hongye, et al.Primary exploration of six essential factors in new power system[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23, 47(5): 1741-1750(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29) [2024-09-10].https://zfxxgk.nea.gov.cn/2022-01/29/c_1310524241.htm. [百度学术]
-
[18]
姚立新.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02-106.YAO Lixin.On Michael Porter’s theory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J].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Social Sciences), 1998(4): 102-106(in Chinese). [百度学术]
-
[19]
陈卫平,朱述斌.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2,18(3):2-4. [百度学术]
-
[20]
CHO D S.A dynam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Korea[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Far Eastern Business.London: Routledge, 1995. [百度学术]
-
[21]
STIGLITZ J E, WALSH C E.Economics (Third Edition) [M].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 2002. [百度学术]
-
[22]
蔡茜,黄栋.基于“钻石模型”对中国风能产业的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37-40. [百度学术]
-
[23]
张喜荣,饶金涛,耿欣.基于钻石模型的电力产业发展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9(36):72-73. [百度学术]
-
[24]
纪树东.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中国与部分国家光伏产业的对比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4. [百度学术]
-
[25]
张茜,刘宏笪.基于钻石—主成分的长三角电力行业评析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7):81-83. [百度学术]
-
[26]
伍浩.钻石模型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J].能源与环境,2020(2):92-94. [百度学术]
-
[27]
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R].北京: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2024. [百度学术]
-
[28]
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2023储能产业盘点[R/OL].(2024-01-23) [2024-09-10].http://www.cnesa.org/information/detail/?column_id=1&id=6156. [百度学术]
-
[29]
国家能源局.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EB/OL].(2024-01-16) [2024-09-10].https://www.nea.gov.cn/2024-01/26/c_1310762246.htm. [百度学术]
-
[30]
中国石化.中国能源展望报告2060(2024年版)[R/OL].(2023-12-18) [2024-09-10].http://edri.sinopec.com/edri/news/com_news/20240109/news_20240109_325732006670.shtml. [百度学术]
-
[31]
国家能源局.2024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2024-01-25) [2024-09-10].https://www.nea.gov.cn/2024-01/25/c_1310762019.htm. [百度学术]
-
[32]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电网工程技术发展报告2024[R].北京:电力规划设计总院,2024. [百度学术]
基金项目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部科技项目(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形态演进机理及发展路径关键技术研究,1400-202357350A-1-1-Z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SGCC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of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Power System Industrial Chain Form, 1400- 202357350A-1-1-ZN).